
1、方方日记事件,暴露出群体思想的狭隘,无论是哪一方,都没有做到真正的温和敦厚的包容。
2、真正的丛林法则里,哪里不都是乱世吗?试问什么样的江山才能如此妖娆,才能引得无数英雄尽折腰—那就得是乱世里的江山!无主,无序的江山才能有如此魅力。所谓的“乱世出英雄”。天下太平时的江山就没法产出英雄了,只能产生游客。
3、方方日记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方方还是批评者,都有一种自我优越感。
4、余:您研究出什么结果了。吴: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5、以下摘自凤凰网XX日记事件的十大警示
6、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7、其实,如果双方都认为可以带节奏,这对社会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共同努力的结果,就是读者必被带进某种节奏。
8、XX成为现实生活的争论焦点,也因此变得家喻户晓。真理不辩不明,争论未必是一件坏事。但透过XX日记事件发生的林林总总,最终需要全民形成警示达成共识,共同推进社会进步,增进全民福祉。
9、警惕自我优越意识
10、农民以后称“绿领”———既环保又健康。
11、凝聚意志,保卫领袖是集体主义中求个人发展;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在集体中将个人利益最大化,要领悟这两种境界,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下来,这八个字才是厚黑学的要旨密意。
12、但如果批评上升到除之后快的敌我地步,这时批评双方都应坚守法治底线。这一点在四十多年前是有着深刻的教训的。
13、乌台诗案后,苏东坡诗风、人格发生变化,这场政治灾难也成全了他,他的人生更加丰富,所作诗词内涵更加深刻,如著名的巜赤壁赋》。
14、江西临川人,他在宋神宗支持下,锐意改革,坚持法制国家,对于这场改革,引起历史上很大争议,尤其是受到大文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家、书法家苏轼的反对。王安石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比如:
15、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6、但谁也没有想到,建国七十多年后,文革结束四十多年后,在反对方方的一方中,有人用出身论来攻击方方,让人深感遗憾。
17、第二个说方方吃人家的饭砸人家的锅,不知感恩戴德。这更是与现代政治文明格格不入的“恩主意识”。方方没有恩主,如果说有也是她的读者。她也是一名劳动者,她是靠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勤奋写作立足人世。
18、这是马奎被抓后,站长下令抄了马队长家,搜出一幅画,上写:雪山千古冷,独照峨眉峰。站长看到这幅画后说出的经典台词,这句台词充分表达了此时的站长对马队长的无比痛恨,究其原因主要是峨眉峰让身在延安的佛龛暴露了不说,同时马队长也在暗暗调查站长受贿的事,最重要的是,站长需要就佛龛暴露的事找到一名替死鬼,就像余则成所说:他们愿意相信这个马队长是共产党。
19、这种思维是非常不正确的。首先这种思维贬低了组织的初衷。仿佛组织在收买人心,圈养一群为之歌功颂德的人。
20、几乎与王安石一样,苏轼也深受宋神宗的赏识而担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但是,他就是和王安石的新法对着干,对于王安石的变革措施,他不认同。贬到黄州后做了一首词《定风波》:
1、类似的经典台词:如果你一枪打不死我,我又活过来了,咱俩还做生意,只要价格公道
2、都说XX抖落出一批公知、恨国党,大家说说都有谁?
3、警惕良知常识缺位
4、而反对方方的人,不是胸有雄兵千万,一些人看到一个词语就发怒,看到一句话就暴跳如雷,容不得别人和自己的丁点不同。
5、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会因为一本“XX日记”而坍塌掉,我支持这个判断。这个社会需要有真实的更高承受力,而不是仅仅嘴上说说。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吴: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个字我研究了15年呐!从复兴社到现在。
8、想挣钱的人不少,能挣到钱的人不多。有本事的人挣钱都难,一般的人挣钱更难。
9、就像一位民工,不可能是老板圈养的。方方吃自己的饭,她凭借自己的文学才华,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可以体面的活着,无须仗仰谁的鼻息。这也是她不在乎做不做省作协主席的底气。
10、如果因为支持还是反对XX,造成族群撕裂,这不仅是XX出了问题,而是对社会发出了警示:达不成共识形不成和谐的社会,是乱象来临的前奏。
11、出身论的荒谬,更体现在背叛出身的比比皆是,更有不肖之子离经叛道,数典忘祖。出身论这样的历史垃圾,被人一拿出来就散发着恶臭。
12、类似的经典台词:这未来和平了,就没有主义了,有什么呢?只有钱,你信不信?
13、而批评方方的一方,更是将组织集中尽力抢救当成更大的良知。一方批评另一方眼里没有具体的人,一方批评另一方眼里只有个人,没有庞大被救治的人群。
14、一,首推屈原。他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在楚怀王时期任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任用贤能,修明法度,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扩张,力主联齐抗秦,受到贵族官僚排挤,被流放汉北和阮湘流域,通过观看《屈原》话剧,我们看到屈原“峨冠博带”,高吟巜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抱石自沉汩罗江。
15、类似的经典台词:我不反对任何政治势力,我是在他们之前生存的,我信仰生存主义。
16、类似的经典台词:站长,这可是委员长的诗啊!
17、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文化桂冠上的明珠,众多的古代文人绝大部份都曾经是从政人员,大多数都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范仲淹、白居易、辛弃疾、陆游、岳飞、欧阳修等,灿烂辉煌,多如繁星,限于篇幅,请各位留言䃼充。
18、治学要耐得住寂寞,做人须经得起风雨。
19、XX日记事件的争论,迄今为止让人遗憾的一点,就是几乎所有的争论,都存在法治思维的缺失。
20、到了今天,看到的争论,已经把对事件的反对,越来越滑向对具体个人的攻击。甚至将个人的隐私等信息在网上披露,这种做法就显得低级无趣了。
1、正因为反思西方对抗式民主,中国提倡并发展协商式民主,践行中国和谐中庸的社会传统。
2、莫听竹林穿叶声,何妨徐行且沉吟。
3、回想文革,遇罗克的《出身论》如一道闪电,洞穿了那个荒谬的时代。如果唯出身论,这个社会岂不是陷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的循环?社会又何谈公正和进步?
4、在一个正常的社会,在市场经济中,人人都是纳税人,人人都通过劳动交换生存。就是包括官员也是靠自己在行政岗位上的劳动养活自己。所以本质上,除了父母对待年幼的子女,不存在谁养着谁。
5、方方日记的争论,让人遗憾的不仅是法治思维的缺失,还有两个很重要的缺位,就是良知的缺位,常识的缺位。
6、这儿有两根金条,你能告诉我哪个是高尚的哪个是龌龊的?别来这套
7、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8、巜泊船瓜州》王安石
9、这里不是上海,乱世就是舞台
10、警惕法治思维缺失
11、直到这个日记出版我惊呆了。红底黄字黑口罩,这不就是国外常见那一套吗
12、十年文革结束后,高层反复重申的一句话,就是不戴帽子、不装袋子,不打棍子。
13、用出身论来判断一个人,是典型的诛心之论,我批不倒你,用你出身的烙印打击你。可以想想,如果唯出身论,中国现在应该还是夏朝奴隶制时代。用出身论攻击别人的人,自己的祖祖辈辈都是贵族?
14、这是谢若林对余则成说的一段话,当时谢若林百般撺掇余则成出卖情报,余不为之动容。谢若林的话可以这么理解,你在保密局挣薪水也是挣钱,出卖情报也是挣钱,金钱至上,只要挣钱,任何行为没有高尚龌龊之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促成了谢若林这种人的存在,但这种人并不能长久,就像谢若林的最终结局一样,被杀是迟早的事!
15、峨眉峰,还TM独照,颇具浪漫主义气质啊
16、但问题是,谁又能保证被带进的那个节奏,就是你想要的节奏?你就不怕被带到沟里?
17、当然更多的争论,已经完全是背离良知和常识的谩骂,让这场争论变得一地狼籍,不忍目睹。
18、而杜甫却在到处流浪,公元760年,上无片瓦下无立锥的杜甫在草堂寺修了几间茅屋,还是依靠老友、时为成都尹的严武和时为彭州刺史的高适鼎力支持才完成。当然,高适只对杜甫尽了朋友之谊,而对李白的求助,高适却说:“你无权无兵,没有救的价值”。
19、警惕圈养思维定势
20、愿XX日记事件带来的是社会进步,愿全体国人秉承最大理性,达成最大共识,愿透过警示,能坚守底线,保守常识,信守正义,恪守良知,守望我们共同的福祉。
1、但XX日记事件出现后,原有的平稳被打破了。社会上出现了一个现象,支持还是反对方方,不能隐瞒和含糊。
2、贞元十九年(803年)的韩愈任监察御史,时值关中大旱,而皇帝却大动干戈迎奉法门寺佛指,他十分气愤焦虑,奋笔疾书写下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唐宪宗大怒,欲杀韩愈,在宰相裴度说情下免于一死,流放潮州。韩愈孤身离开长安,行至蓝田时写下著名诗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我很欣赏这首气魄宏大的诗篇:
3、组织的三大法宝,其中之一就是统一战线,即处理好与社会各界的关系,便于统筹全国力量进行伟大的建设实践。这岂能是一个圈养的低劣思维?
4、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一定要确认一下这样的变态领导是在具体的哪方面变态?这个很重要的!
5、甚至有人根据朋友圈转发有关XX日记的文章立场,直接将意见不和的好友一个个删除。
6、为了达到自己的强势话语垄断目的,一方给另一方扣上“左”的标签,一方给另一方扣上“背叛组织”“卖国嫌疑”的帽子。并且双方炮制的这些标签、帽子都是唯政治论,没有半点法治的踪影。
7、这是余则成在谢若林家吃饺子时谢若林的台词,当时谢若林也是为了蛊惑余则成,希望与其联手倒卖情报赚钱。同样的这是谢若林在本剧中又一经典台词,这些台词很容易的就把我们带入到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之下,这句经典台词也将谢若林这个人物体现的淋漓尽致。同时,这也体现了当时的国民党内部出现的巨大问题,人们已经丧失了一切信仰,只有对金钱唯命是从。
8、警惕底线洞穿失守
9、新中国已经建立七十一年了。建国出生的人都已古稀之年。
10、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11、谁都想捍卫心中的真理,但一定要知道,谁也不是真理的化身。
12、总的来讲,如果确实遇到一个让你觉得变态的领导,建议还是努力地去适应,不要轻言放弃,确实经过不懈的努力还不能适应那就赶快离开,不要拖沓,否则会大大影响你的心态心里,可能对身心都是一个摧残。
13、文革结束以后,党内痛定思痛,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4、骨气、正气、和气,气爽神清;诚心、意心、热心,心宽体健。
15、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16、反华的漫画或者照片都是这个配色。可怜武汉,从此被全世界记住,不是作为一个“英雄城市”,而是一锤定音成为了外国人眼中的“病毒城市”
17、“安史之乱”造成大批的著名诗人官员流离失所,王维和杜甫等陷在长安城,王维被迫成了不忠大唐的贰臣,高适逃离出来,投奔皇室,以后官至淮南节度使。
18、方方应该坦然、更有风度地面对越来越多的反对声,思考这种变化的真实原因,而不是掉入斗争思维中,以为自己遭到了“迫害”。那才是一个真正作家应有的胸怀。
19、如果这个领导是行为的变态亦或是管理的变态,建议先尝试着适应一下,如果确实难以适应,搞得自己心焦气燥,无法正常投入工作,且有影响生活的趋势,那不用多想,赶快离开吧,没有啥留恋的价值了!
20、同时我要说,公众有充分的道义权利表达他们对“XX日记”的强烈不满,这同样是多元的重要维度。
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2、今天的中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思潮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左和右、爱国主义内涵也在变迁。
3、张九龄的诗作不多,《望月怀远》则是唐诗中的明珠:
4、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5、唐玄宗时,奸臣李林甫入朝庭政治中枢,开始左右天下,为所欲为,但是,只有一人敢于坚持正义,针锋相对,他就是“金紫光禄大夫,兴县伯张九龄”而李林甫这个老政客,步步推进,逐渐蚕食,张九龄终于输给李林甫,文人墨客始终斗不过光棍政客。
6、这个世界的罪过,是由法律审定的。越是十恶不赦的罪过越不能由某一个人的口诛笔伐替代。而批评一个人,更不能突破法治底线。
7、类似的经典台词:我为什么厚颜无耻地敲穆连成的竹杠啊,总要解甲归田的,给自己留条后路。说句难听点的话吧,要不是为了这点特权,谁愿意做官啊。我相信,郑介民,毛人凤他们也是这么想的。
8、那么政治可以理解为,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人事指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简而言之,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顺了,你便是懂得了政治的真谛。
9、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10、这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表现,值得高度点赞。但同时也映证了方方日记的撰写出版,没有触犯国家法律。
11、方方日记事件的发展,也有令人越来越担忧的一面。就是争论的底线洞穿失守。
1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3、日记如人,方方为人心直口快,心有良知,悲悯天下。但这种心直口快的背后,也是促狭让反对者不喜。
14、方方日记自始至终都恪守良知,这也让她收获了一批庞大的死忠粉,成为争论时最坚定的拥趸者。而这些拥趸者批评对方,很大的道德优势就是面对方方的批评者,鄙视对方放弃了良知。
1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安史之乱”中,他不知为啥独自一人走到今天的安徽凤阳时,被当地刺史闾丘晓不问青红皂白的杀害了,这个草菅人命(而是千古名诗人的生命),的恶史最终遇上强中手,闾丘不久因贻误军机被当朝宰相张镐活活打死,临刑前闾丘晓冒出泪水请求饶命,言称家里尚有双亲待养,张镐眼睛一鼓:“那王昌龄的双亲哪个来养喃?”为张镐拍手点赞!
16、遏制官员的腐化、公信的火化、社会的分化、治安的恶化、人情的淡化。
17、但无论哪一方,在这一点上都让人产生不恰当联想。理性的批评和讨论,都不是挟“真理”以令诸位。
18、西式民主选举,也常常造成族群撕裂。为了支持某一位候选人,也常看到一些夫妻失和的花边新闻。特别在**,深蓝和深绿在选举博弈过程中,族群撕裂更加严重。
19、说得不客气一点,文革已经远离,但就是反对文革的,在思维层次还没有脱离文革的窠臼。
2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