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骨骼,通常生长缓慢,具有局限性。这种肿瘤可以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但以骨骼内部发生较为少见。据国内资料统计,脊柱骨血管瘤约占原发性脊柱肿瘤的10%-15%。
骨血管瘤最典型的症状是疼痛,这种疼痛通常逐渐加重,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与普通的扭伤或劳损不同,休息后并不会缓解。局部压痛也是常见症状,患者可能会在触摸到肿瘤部位时感到疼痛。
骨血管瘤在X光片上通常表现为边缘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即骨骼的密度降低,形成透光区。这种病变可能出现在骨骼的任何部位,但以脊柱最为常见。
在CT扫描中,骨血管瘤常常显示周围硬化边,这是由于肿瘤生长过程中骨骼对周围组织的反应。也可能出现骨膜反应,如骨膜新生骨的形成。
骨样骨瘤的CT表现包括以下几方面:
疼痛:患者通常会有持续性的骨痛,夜间加重。
局部压痛:肿瘤部位有明显的压痛感。
边缘清晰的溶骨性病变:在CT上表现为骨骼的密度降低,形成透光区。
周围硬化边:肿瘤周围可能形成硬化带。
骨膜反应:可能出现骨膜新生骨。-小血管瘤:在CT上表现为局限性板障膨大,皮质变薄,其内骨小梁呈橘瓣状或栅栏样排列。 大血管瘤:可形成向颅外突出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内可有不规则条状钙化或云絮状密度增高影,边缘也可出现蛋壳状钙化。
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血管瘤的重要手段,包括X线、CT、MRI等。CT扫描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的解剖结构和肿瘤的形态,对于诊断骨血管瘤具有重要意义。
-椎间盘膨出:椎间盘向四周均匀膨出于锥体边缘,其后缘正中仍保持前凹的形态,硬膜囊前缘及椎间孔可受压。
弧形钙化:膨出的椎间盘外周可有弧形钙化,有时可显示椎间盘“真空”征和髓核钙化。
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且密度均匀,大的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通过以上CT表现,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诊断骨血管瘤,并为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