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祝福语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简短 好句摘抄100句

时间:2024-04-28 12:13:50 祝福语

一、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简短一点

1、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2、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3、比喻人反复无常。

4、董狐直笔: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5、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6、九原可作:设想死者再生。

7、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8、轮扁斫轮:指精湛的技艺。

9、郢书燕说: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10、指有山河天险作为屏障。

11、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12、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13、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4、【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15、后来常以“弘化碧”来比喻忠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为国献身,忠烈精神长存。

16、先自隗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17、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这时战国时秦国采取的一种外资策略。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18、彩衣娱亲: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19、春秋中期,越国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越王允常和他的儿子勾践想北上称霸中原,必须要消灭吴国,这就是吴越争霸产生的根源。

20、【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二、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简短概括

1、原指领会了深妙的义理,表达它的言语可以忘掉;鱼捕到了,渔具也可以忘掉。意思是言语和渔具虽不可少,但毕竟只是手段,而领会精神实质、实现既定目标更重要。

2、班铺形荆:荆条。《左传·裹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意思是伍举与声子在郑国的郊外相遇,在地上铺开荆条,一起坐下来吃东西,并谈论楚国的事。

3、越国先乘吴国伐楚的机会偷袭吴国,吴王阖闾回国后攻伐越国失败,自己受伤而死。两年后,越王趁吴国未备攻吴,吴王夫差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及残兵败将五千人逃回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住,勾践只好采用范蠡、文种的计谋,暗送美女、珍宝给吴国的太宰嚭,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保留了越国,后来又放越王回国。

4、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5、春秋战国时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说是等于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有人听到这话后就把它传说了,说丁家打井得到了一个人。

6、郑卫之音: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7、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

8、窃符救赵: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讲述的是信陵君窃取魏王的兵符,解救了赵国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表示为了国家利益,不惜冒险或采取非法手段的精神。

9、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10、在一次宴会上,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认真的说:“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

11、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12、伯玉知非: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13、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14、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15、信陵君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生死荣辱为轻的优良品德自古以来,饱受称颂。

16、后来,“秦晋之好”逐渐发展为成语,泛指两家联姻。

17、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8、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19、后人并而为一,比喻才能太低,不能胜任责任重大的事情。

20、画蛇添足: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讲述的是一个人画蛇时给蛇添上了脚,却因此使蛇变得更加难看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表示做多余的事,反而不利,多此一举。

三、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简短50字

1、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也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哲理,成为我们今天可以借鉴和思考的宝贵文化遗产。

2、我国在春秋时期,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当时的秦国晋国既相争夺,又相利用。在那个时期,两个诸侯国或者两个大家族通婚联姻是表示友好联合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婚姻是带有政治性质的。秦晋两国的统治者之间,就出现过多次通婚联姻的事情。

3、《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弘死干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弘: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芷弘,一生忠于朝廷,后蒙冤为人所杀,传说其血化为碧玉。当然化碧之说为后人的演义。

4、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当了国君,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楚晋国还是发生战争,晋文君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诱敌深入。楚军见晋军后退,穷追不舍,两军在城濮交战。晋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5、《掩耳盗铃》寓意

6、管鲍分金: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7、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8、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成语故事:

9、暮虢朝虞: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10、《左传·德公二十八年》“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外有大河,内有高山。

11、孟母三迁、买椟还珠、狐假虎威、上下其手、杞人忧天、亡羊补牢、一暴十寒、三人成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抱薪救火、毛遂自荐、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鹬蚌相争……

12、比喻邪恶的人憎恨正直的人。

13、杀妻求将: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14、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5、常存抱柱信、表里山河、甘拜下风、背城借一、班荆道故、苌弘化碧、悬梁刺股、操刀伤锦、楚幕有乌、丁公凿井、大义灭亲、东施效颦、呆若木鸡、盗憎主人、得鱼忘筌、高山流水、天下无双、高枕无忧、高枕无忧、高枕无忧、马首是瞻、暗渡陈仓、破釜沉舟。

16、后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厉,也用指生活艰辛。

17、怒发冲冠【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18、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

19、越王回国后,决心洗刷自己在吴国当囚徒的耻辱。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忘记复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到民间视察民情,替百姓解决问题,让人民安居乐业,同时加强军队的训练。

20、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四、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成语故事50字

1、《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暇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鹏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絮妻子而去之走。”

2、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3、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

4、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5、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6、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7、犒赏三军: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8、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9、卧薪尝胆:出自《史记·吴太伯世家》。讲述的是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雪耻灭吴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表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等精神。

10、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11、《卧薪尝胆》

12、《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越王勾践为了灭吴复国,常常以艰苦的生活条件来磨砺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卧薪尝胆,夜以继日,内修军政,外结诸侯,终于转弱为强,灭亡了吴国。

13、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14、春秋时候,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在外流亡十几年不受待见,只有楚成王收留他并待他如上宾。

15、举烛,就是倡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人才担任重任。燕相把这封信和自己的理解告诉了燕王,燕王也很高兴,并按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技贤能之才,治理国家。燕国治理得还真不错。郢人误书,燕相误解。

16、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17、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8、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19、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魏国,魏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救赵。情急下,信陵君魏无忌听取侯赢之计,以国家利益为重,置生死度外,借魏王姬妾如姬之手窃得兵符,夺取了兵权,不仅成功击败秦军、救援了赵国,也巩固了魏国在当时的地位。

20、围魏救赵: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述的是孙膑在围攻魏国国都时,诱使魏军回救,然后在半道上伏击魏军,成功地解救了赵国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表示用调虎离山之计,以逸待劳,化被动为主动,削弱敌方的战斗力。

五、春秋战国历史成语故事简短20字大全

1、朝秦暮楚:出自《史记·张仪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各国之间互相攻伐,反复无常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形容反复无常、变化不定。

2、后来就以此比喻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3、后以“班荆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话旧情。

4、嗟来之食【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5、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奴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我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6、《左传·成公十五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子好直言,必及于难。”盗憎主人,指盗贼憎恶主人的防范,使他不得恣意偷窃。邪恶小人总是忌恨正道直行的君子,使他不得恣意作恶。

7、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不多的强国之一。

8、买椟还珠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9、【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10、烽火戏诸侯、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图穷匕见、朝秦暮楚、窃符救赵、胡服骑射、围魏救赵、三令五申、退避三舍、一鸣惊人、老马识途、负荆请罪、纸上谈兵、卧薪尝胆、白虹贯日、爱媵贱女、毕万昌大、抱冰握火。

11、比喻胡乱模仿,效果极坏。

12、季孟之间: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13、匪夷匪惠: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14、狡兔三窟:出自《战国策·齐策四》。讲述的是兔子在多个洞穴中躲避天敌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用来表示做事留有余地,有备无患。

15、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16、墨守成规: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17、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18、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19、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20、《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