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祝福语

形容后羿的四字成语 77句

时间:2024-05-20 22:00:22 祝福语

一、形容后羿的四字成语大全

1、英勇的:后羿在神话传说中代表了勇敢、决心和坚毅的形象,他敢于挑战九个太阳之力,以保卫人间。

2、成语释义:射:射出。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3、后羿射日所带来的文化象征意义远远大于他的真相——代表着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一种决绝的勇气和傲骨。

4、高超的:后羿的射箭技巧超群,能够做到准确而迅速地射击,这体现了他在弓术方面的高超水平。

5、出处:刘白羽《火》:“这时,我看见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人,他的面颊烧黑了,头发烧焦了,可是从他向上扬着的短短眉毛上,还显露出一种英姿勃勃的神气。”

6、后羿在我国的民间故事之中是一个神话人物,关于他也有着很多传说,所以他的知名度非常高,甚至被《王者荣耀》当成了原型。

7、成语释义:姑射:山名;神人:得道的人。原指姑叶山的得到真人。后泛指美貌女子。

8、后羿射日。传说天原有十个太阳,晒得地焦人热,于是后羿拔箭射落九个。

9、无论是大羿射十日,还是后羿射杀“相”,要严格地去区分他们,在文化角度来讲,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作为一个神话传说故事,我们无法做出更精确的考证,但留给我们的感动是:作为渺小的人类,在自然的面前,需要足够的勇气去与自然抗争!

10、【解释】:英俊而富有朝气的样子。

11、【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12、后羿,本称羿,中国远古五帝时期的神话人物,擅于射箭,曾助尧帝射九日,在民间有“羿射九日”的典故。

13、后羿神勇无比,力大无比;嫦娥机智勇敢,美丽善良;逄蒙奸诈无比,奸诈贪婪

14、【举例造句】:看那少年,生得身长八尺,浓眉大眼,阔面重颐,威风凛凛。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

15、后羿有帮助人民,牺牲自己,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探索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

16、释义:嫦娥:月宫仙子;奔:投向。嫦娥投向月亮。

17、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他以其卓越的射箭技巧和勇敢的精神而闻名。形容后羿的成语有如雷贯耳、箭无虚发、神箭手等。如雷贯耳形容他的箭法快速准确,犹如雷霆一般震撼人心;箭无虚发则表达了他射箭技艺的精湛,每一箭都命中目标;神箭手则强调了他超凡的射箭天赋和出色的技巧。这些成语都展现了后羿的非凡才能和卓越表现,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传奇人物。

18、他穿上军服,还真有点~的气势。

19、符合题目要求的成语是后羿射日。

20、释义:羁:束缚。形容人性情豪迈直爽,不受拘束。

二、形容后羿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1、嫦娥:美丽善良,勇敢机智

2、故事内容: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和羲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羿张弓搭箭,向那些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个个三脚的乌鸦。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

3、逄蒙:奸诈贪婪,自私邪恶

4、【举例造句】:庄绍光见萧昊轩气宇轩昂,不同流俗,也就着实亲近。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

5、公正的:后羿在抗击九个太阳的战斗中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代表了公正和正义的力量。

6、出处:元·费唐臣《贬黄州》:“见如今御台威风凛凛;怎敢向翰林院文质彬彬。”

7、成语释义: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8、后羿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后来人们根据他的故事创造了很多成语。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射日”,它比喻人们有志向有勇气,勇往直前,能够击败困难和挑战。另外还有“神箭手”、“三点水”、“千里眼”、“顾影自怜”等等,这些成语都与后羿有关。后羿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决心和勇气,不断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取得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后羿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勇往直前,迎接挑战。

9、远古的时候,大地出现了严重的旱灾。炎热烤焦了森林,烘干了大地,晒干了禾苗草木。原来,帝俊与羲和生了10个孩子都是太阳,他们住在东方海外,海水中有棵大树叫扶桑。10个太阳睡在枝条的底下,轮流跑出来在天空执勤,照耀大地。但有时,他们一齐出来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为了拯救人类,羿张弓搭箭,向那9个太阳射去。只见天空出现爆裂的火球,坠下一只只三足乌。最后,天上只留下一个太阳,人民因此将后羿誉为英雄。

10、神射手:后羿以无与伦比的射箭技巧而闻名,他能够准确地射中目标,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11、嫦娥:美丽善良,勇敢机智后羿:力大神勇,为民除害逄蒙:奸诈贪婪,自私邪恶

12、【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到此人必来游说。”

13、【出处】:宋·吴自牧《梦梁录·州府节制诸军》:“亲从对对,衫帽新鲜,士卒威风,凛凛可畏。”

14、【举例造句】: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郭沫若《屈原》第三幕

15、羿箭弦弓组成的成语是,羿射九日,后羿箭日。

16、释义:虚:谦虚;谷:山谷。胸怀象山谷一样深广。形容十分谦虚,能容纳别人的意见。

17、【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18、【出处】:刘白羽《火》:“这时,我看见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人,他的面颊烧黑了,头发烧焦了,可是从他向上扬着的短短眉毛上,还显露出一种英姿勃勃的神气。”

19、是帮助人民,牺牲自己,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人。

20、读音:[yīngzībóbó]

三、关于后羿的四字成语

1、成语释义:十分熟练拉弓射箭与马术。指人善于骑射。

2、传奇的:后羿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颂,并被视为民族英雄。

3、持:保持;坚持;之:代词;指所要坚持的东西;恒:长久;指恒心。有恒心地坚持下去。也作“持之以久”。

4、解释: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5、后羿是个有担当的,有勇有謀的的英雄

6、【出处】: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今日咱守定伊,休道近前使唤丫鬟辈,便有瑶池仙子无心觑,月殿嫦娥懒去窥。”

7、出处: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三折:“今日咱守定伊,休道近前使唤丫鬟辈,便有瑶池仙子无心觑,月殿嫦娥懒去窥。”

8、【解释】:气宇:指人的仪表、风度;轩昂:精神饱满的样子。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9、出处:《老子》:“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10、顶天立地威风凛凛英姿勃勃

11、【解释】: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12、勇敢的:后羿是中国神话中的弓箭英雄,他勇敢地与九个太阳作战,保护人们免受灾难。

13、【举例造句】:十个英姿勃勃的姑娘,像十只带火比翼的彩燕。林玉《带火的彩燕》诗

14、持之以恒;艰苦奋斗。

15、释义:形容为民除害的英勇行为.

16、后羿射日,为民请命,伸张正义。

17、成语释义:传说一种叫蜮的动物,在水中含沙喷射人的影子,使人生病。比喻暗中攻击或陷害人。

18、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19、解释: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月中仙子。比喻风姿绰约的美丽女子。

20、释义:威风:威严的气概;凛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

四、形容后羿的四字成语都有什么

1、李大钊的塑像~地矗立在北京香山公墓。

2、后羿射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传说,描绘了后羿射下九个太阳的壮举。如果要用四字好词来形容后羿射日,可以选择以下词语:英勇无畏、神箭飞翔、天神降临、威力惊人、神威凌空、无敌射手、天地震撼、惊天动地、举世瞩目、传世佳话、永载史册、千古传奇。这些词语都能够准确地表达后羿射日的壮举和影响力,展现了他的英雄气概和超凡能力,使得这个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3、成语释义:中:射中目标。发:发射。形容射箭、投掷或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从不落空。同“百发百中”。

4、后羿射日,原称“羿射九日”。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5、成语释义:指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6、后羿:力大神勇,为民除害

7、后羿有牺牲自己,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界的强烈愿望。

8、豪杰:后羿以其勇敢和技艺而备受赞誉,他是一个在艰难处境下展现出非凡能力的豪杰形象。

9、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生得丰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有出尘之表。”

10、成语释义:形容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11、英姿勃勃读音:[yīngzībóbó]出处:刘白羽《火》:“这时,我看见躺在病床上的青年人,他的面颊烧黑了,头发烧焦了,可是从他向上扬着的短短眉毛上

12、【解释】: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月中仙子。比喻风姿绰约的美丽女子。

13、气宇轩昂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生得丰姿潇洒;气宇轩昂;飘飘有出尘之表

14、【举例造句】: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15、成语释义:弹:弹子或子弹。弹子或子弹颗颗中靶,没有一颗打出靶外。形容百发百中。

16、例句: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真是蕊宫仙子临凡,月殿嫦娥下世。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17、例句: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顶天立地的柱石。郭沫若《屈原》第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