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读高中的时候,我曾经粗略的读过老子的这本著作,但只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后来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慢慢的体会多了一些。
3、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4、其次,道德经强调“天下为公”,提倡“不重費言”“勿爱“之德,唤醒人们放弃自私、正义正道,不贪大利,慷慨仗义,充实民生,真正做一个有德有能的人。
5、《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足者当知有福不能享尽,有势不能用尽,有力不能使尽。知止者当知当止则止,适可而止,树立起正确的成就感,才不会遭到亡身之灾。这就要求人类在追求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自然界生态环境的承受限度,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6、总之,《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主旨是:人生苦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减少欲望,把握当下,享受和平和宁静。
7、《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谓柔弱不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一种既能坚韧不屈又不争强好胜的精神与品格。老子说:“柔弱胜刚强。”又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他告诫我们,要像婴儿一样专气致柔,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亦将促进宇宙万物的繁荣生息。
8、本章通过对道的论述,要理解下面的“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相对就好理解了。这里的过客”可引伸为执政者,其意是老子警戒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
9、《道德经》第七章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篇章之一,主要探讨了“无为”的概念和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对于个人修养和治理社会的建议。
10、【道德经第三十五章原文】
11、一本《道德经》,一生做人的智慧。
12、第六,保持和发展知止不殆的生命活力
13、当正解这句话,就会更加彻悟。社会上的争斗现象不可以避免,要在复杂的社会中生存得更好,就要虚心实腹,弱志强骨。
14、如果世人都有不争心,并让自己有智慧,有能力,那么那些有妄心的智者就不会去做坏事。
15、第三,保持和发展柔弱不争的生命精神
16、儒家、道家、法家皆认为,祸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但儒家和法家认为祸福的转化由人决定。而道家认为,祸福的转化人是无能为力的,由天决定。
17、混沌分,轻清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此之谓一生二。
18、《道德经》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清静能使人心身得到最好的休养生息,清静可以使人心胸明朗、智慧增长,清静还可以助人正确地立身处世,实践宏愿。保持清静的生命状态,要在无为而任自然,亦即寡欲而不妄为,身处尘世而不染不著,心以应物而不滞不留,处于万物之中,与天地浑然一体,顺物而自然,和光同尘。
19、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不生不化,生物化物者,此之谓道。“
20、第五,保持和发展上善若水的生命情怀
1、因此,道德经告诫我们要减少欲望,以此来消除烦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尝试活得简单些,少想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多花时间去享受自然、陪伴家人或朋友,寻找内心的安宁。
2、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3、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三生万物。
4、总之,对《老子》的理解,最透彻的,是道家经典《列子》、《淮南子》。
5、千万文字皆载道,吾心安处皆归道!
6、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7、老子认为,高下,美丑,前后,祸福这些都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甚至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辩证法思想,让我们看到对立物之间的真实关系。
8、冲气以为和。此之谓二生三。
9、在道家经典《列子-天瑞》中有详尽解析:
10、有形者生于无形,有形者,混沌也。此之谓道生一。
11、“无为”的意义:老子认为,“无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行为,它可以带来很多好处,如减少纷争、增强自我控制力、提高思维水平和境界等。这可以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修养和品德提升,以成为一个更有价值和有意义的人。
12、对立统一的思维
13、而儒家经典对老子思想,会进行儒家化解读。法家典籍对道家思想,会进行法家化改造。
14、事实上也是这样,古人常言心比天高,往往命如纸薄,就是强其志,弱其骨。思想太多,必然心灵会被欲望,堵塞蒙蔽,很难生出智慧,只有虚心少欲望,养足精神,才是让自己成就,变得强大的成功之道。
15、既然是“恒也“,所以认同事物的两面性,不要为得不到的叹息,也不要为得到的而得意。在取舍之间要有分寸。否则就会走到事情的另一面。
16、在个人感悟方面,第七章可以引导我们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7、修身养性:当人遇到烦恼事,或者有什么委屈想不通的时候,坐下来安安静静地读一下《道德经》,老子的智慧言语会让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药。
18、“无为”的概念:老子的“无为”并不是要我们什么都不做,而是强调不要刻意地去追求某种目的或结果,要顺应自然规律和本性,以自然的方式去行事。这可以启示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要过于追求功利和短期利益,而是要注重自身的成长和内在的满足。
19、老子认为,人类万物,天地,日月,星辰都是相对的,皆有生死。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不灭。
20、你好,《道德经》中的大隐小隐章主要讲述了隐秘的智慧和行为对于生活的重要性。以下是我的感悟和理解:
1、《道德经》第十六章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减少欲望,消除烦恼”的道理,下面是我的感悟理解:
2、《道德经》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读书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鲜营养,但同样也不能放弃对传世经典和传统文化的学习。
3、不把稀有难得的东西定价贵重,世人就不容易偷盗东西。社会上会出现偷盗的现象,必然是有了贵重的东西,才会去偷盗。如果许多商品都不值钱,小偷也不会有偷盗的想法。
4、不敢轻言《道德经》,太深奥了,每学一遍,都因当时心境不同悟一番道理,总能受益匪浅。
5、聪明的坏人,之所以会做坏事,并且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世人有争斗的心,被欲望所牵引,所以坏人才会得逞。
6、老子想表达天地是公平公正的。即天地对待万物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差,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7、现在的世人就是如此,心比天高,每天痴心妄想,思想复杂,但又不注意强健身体。像出现这种情况,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吗?能在复杂的社会生活得很好吗?
8、做一个为而不争的人,顺其自然,踏踏实实,努力过就好,要明白“越努力越幸运”,但也要懂得非己莫强求。得到了好好珍惜,得不到不去强求,失去了顺其自然,快乐就好……
9、《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老子告诉我们,要像道一样虚无清静,无所不容,犹如海纳百川,不拘细流。在现实世界来说,不同人群和种族、不同宗教和文化,构成了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只要我们能虚怀包容,就能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10、最典型的是《韩非子-杨权》,主旨是宣扬天赋君权。老子认为,万物循道而生,循道而终,唯有道不生不死。而韩非认为,君主就是道,臣民是万物。臣民为君主而生,为君主而死。基于此,韩非子才提出三纲理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甚至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君主诛臣,焉有过?!
11、《老子》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2、这一章主要是告诉我们,要减少欲望,才能减少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是无谓的。如果我们过分追求自己的欲望,不断地想要得到更多的物质财富或精神上的享受,那么我们就很容易感到不满足和焦虑。过多的欲望会使我们的心灵失去平静,带来更多负面情绪。
13、无知无欲,是不可能达到的境界,因为达到无知无欲,圣人也做不到。这里是讲世人都坚持这样去做,就会过上很自然正常的生活。现在的人有知,有欲,不但没有快乐,反而还觉得活得很累,这种生活其实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14、有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5、那么世人应该采取的办法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这句话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把这句话改为,实其心,虚其腹,强其志,弱其骨。心主要指人心的欲望思想,实其心,简单的讲就是想得太多。腹,容易错解为吃饱食物,实际上这里指的下焦丹田之气。志指的是人的理想壮志。骨,指的身体健康。联系起来理解就是世人应该想得很多,不需要强壮内气,应该拥有大志向,不需要拥有强健的身体。
16、首先,道德经认为,唯有谦卑敬虔,才能保持一颗谦逊、清醒的心,服从宇宙规律,“处处有礼”、“以信待人”。只有清醒一心,才能心无旁骛,秉持道的真理,做一个善良、纯正的人。
17、在道家经典《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的故事,才是对‘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的正确解读。
18、《道德经》既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也是人类思想文化的重要宝藏。从如何更好地保持好、发展好、实现好生命之和、生活之和、生态之和来看,《道德经》给了我们这样的智慧启示:
19、保持适度的隐秘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会过度暴露自己的生活和个人信息,这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不安。适度地保持隐秘可以让我们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来思考和反思自己的生活。
20、第二,保持和发展见素抱朴的生命方式
1、《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生之初是自然纯朴的,但随着年长而身强,由于情欲的滋生和外物的牵缠,人在不知不觉之中渐渐离纯朴真道愈来愈远,以至身命不保。因此,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教导人们应追求素朴纯真的生命方式,感知乐道安贫的精神生活。
2、第七,保持和发展有容乃大的生命境界
3、第一,保持和发展道法自然的生命智慧
4、不推崇选举有德有能地贤才,世人就不容易争强好斗。社会上有争强好胜的现象,争的不是别的,争的就是名,为什么要争名呢?实际就是为了表现自己,获得虚荣,拥有个人成就感。
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人们为了争夺权利、财富或地位而相互斗争。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遵循“不尚贤”的原则,不再追求权利和地位,而是平和相处,那么社会就会更加和谐。
6、虽然隐秘很重要,但是我们也需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有时候,我们需要通过言语或行动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可以增强我们与他人的联系和理解。
7、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在现代社会中,隐私泄露已经成为一个大问题,我们需要尊重他人的隐私,同时也需要保护自己的隐私。
8、总之,韩非占在法家立场,对老子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法家化改造。未必符合老子本意。
9、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10、《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虽然天地万物都根源于“道”,但“道”对万物却是“生而不有”,丝毫不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过程,这就叫“道法自然”。老子希望人们以满足维护生命健康的自然需求为度,不要过分追求感官享受,否则“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反而伤生。
11、总的来说,大隐小隐章教导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适度的隐秘,同时也要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尊重他人的隐私,这样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12、安静中体会生命的美好,修养自己,如此安好……
13、隐秘也可以增强我们的智慧。有些事情并不需要公开表达,而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验和领悟。通过保持隐秘,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14、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15、第四,保持和发展清静无为的生命状态
16、齐顷公骄奢无礼,怠慢晋使,致使齐国在齐晋鞍之战中大败,国几亡,为天下笑。之后齐顷公知耻而后勇,励精图治,内爱百姓,外敬诸侯,齐国大治。福本生于忧患,祸生于喜。
17、总之,道德经第三章教导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欲望和争斗,以实现更加和谐的社会。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整个社会。
18、韩非对《老子》之道的解读比较准确:道者,万物所然,万理之所稽也。今日谓之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
19、不见可欲,欲并不是欲望的意思,而是指满足基础的生存生活需要,以外的东西就是欲。不明显展示,炫耀那些在满足生活生存基础需要以外的东西,就会让世人的心灵美好,不迷乱。
20、道德经第三十三章内容所阐述的道浅显易懂,它讲的是为“人”,需要遵循的“道”,是一个方向,是所有“成功”的人生所必须经历的道的痕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指引,做到就能得道,并实现人生的辉煌,但如何“知人”,如何“自知”,什么是“不失其所”?明白这些才是知“道”,顺之而行才能得道并达到反哺自身,强大自己的目标。
1、因为社会的现象无法改变,所以聪明有德的世人要根据这个现象,采取办法,进行解决。
2、为无为,而无不治。这是这章的结语,就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世人都无为做事了,社会自然也不需要去管理。
3、知不是一个个的知识,知人也不是窥视别人的秘密。道不分等级,不分男女、雌雄,是一种认知,被人类所悟才有“人”的概念,因此知人是一种世界观,方法论,知己是一种价值观,心中有明确的价值观,那么处世就会明白,念头就会畅达。“不失其所”,首先要拥有,然后才能失去,任何理论都有其实现的目标,每个人要想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就必须忘记虚伪,明确真我,也就是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在心理为自己明确一个价值底线。
4、老子如果在天有知,定会死不瞑目。
5、《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水具有处下不争、无形无色、能方能圆、洗涤浊垢、应期而动、清明空虚、利济群生的上善情怀,它普济天下万物而不求索取,它无形无色却又能坚持自己的品质,它真而无伪,朴而无华,清而无杂,静而流居,是道的品性的体现。
6、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7、社会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世人争名,争利,争欲的乱象导致的,所以老子指出社会复杂的根源。但是社会这种状态能够改变吗?老子的时期肯定是无法改变的,从古到今,这种现象也不可能改变。老子自然很清楚,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所以老子紧接着谈到,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8、关于这个问题,道德经第三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三条原则教导我们要减少争斗、贪婪和混乱,从而使社会更加和谐。
9、此外,“不贵难得之货”和“不见可欲”也提醒我们,要有节制地消费和追求物质财富,避免贪婪和盗窃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律,从而成为更好的人。
10、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老子在第七章中提出了一些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的建议,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些建议强调了无私、谦逊、包容、诚信等品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可以启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以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11、另外,这一章还提到了“红绳系足,以待牛羊”,意味着我们该尽可能地准备好一切,然后等待事情的发展。这也是告诫我们减少过多的牵强附会和干涉,顺其自然。
12、最好的一篇是道德经第五章里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13、董仲舒在《竹林》篇中,对老子此言的解析,与韩非的解读如出一辙:
14、何谓孝:狭隘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拓展来说要做到洁身自好,积极正向,尊父母敬师长,忠国家爱妻儿,遵守秩序顺应自然,众乐乐和谐共处。百善孝为先,孝时首,善是尾。从善者福必佑之,我们在生活和职场中要善待每一个人,相信福虽未至,但祸已远行。最后提醒一点:且记“善”不是“傻”,如果你的“善”被同事们看成了“傻”,那么在职场中你将很难有“江湖”地位。
15、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读书笔记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16、【道德经第三十五章译文】
17、《道德经》又名《老子》。第一个解析《老子》之人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韩非子》中有《解老》和《喻老》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