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皇甫谧,魏、晋年间人,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和医学家。皇甫谧小的时候玩劣异常,被村子里的人称为小霸王,一次,他将同窗受气包家的枣树的树皮铲掉,使得枣树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婶婶的教育下,皇甫谧终于浪子回头,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2、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3、专精。在以“泛览”为基础,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则,读书虽多,终究还是一事无成。
4、《徐霞客志在天下》
5、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6、毛泽东自己说,《共产党宣言》至少读了100遍。
7、泛览。鲁迅先生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
8、新时代文豪鲁迅的读书笔记
9、在将书上的知识全面了解之后,读书的最终目的就是产出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理念与观点,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步中想要掌握一本书并且加以运用的话,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同别人一起对书本的内容进行讨论和提问了;通过与别人对同一本书的讨论和提问发现自己的不足,拓展思路,最终成为自己的知识。
10、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11、《陈平忍辱苦读书》
12、主席他还说过:“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真是苦煞人。”
13、《诸葛亮喂鸡》
14、毛主席的“一庭花草半床书”
15、毛主席谈读书问题:读书应先博后约,博学是基础;在博学之后,就应该返回精专,由博而返约。
16、《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17、他认为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受某些坏书的欺骗,还有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长知识等好处。
18、快读提高专注力,强迫自己静下心来学习。
19、《叶天士拜师谦学》
20、让我们一起向毛主席学习,向毛主席致敬!
1、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2、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3、梁启超的读书态度‘书宜杂读,业宜专精’
4、《王羲之吃墨》
5、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6、毛主席看书可不仅仅是用眼睛和脑子,他还要动手在书中做出各种批注。就在那本被主席看过十七遍的《资治通鉴》上,原书上所有的空白处,几乎都被主席写满了批注。这些批注,记录的都是主席当时对某一个段落、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词语的理解与感悟。
7、所谓解刨,一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标记重点,觉得需要反复研读的地方打上重要符号,二就是读书笔记,读着有所感悟的地方要及时的将感悟写下,三就是摘抄经典的语录以方便引用。做完以上解刨的三点后就要学以致用,进入第三步、融会贯通。
8、快读能够纵观全书,学到书中精华所在,真正体验开卷有益。
9、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10、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11、祁连山下的采油能手
12、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13、人类有文字记录起始就有了知识的传承,知识的海洋浩瀚如烟,各种文化著述更是参差不齐;在当今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的社会如何接受新的知识并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古今名人的读书方法。
14、在如此广博的读书基础上,
15、《陆羽弃佛从文》
16、正是因为带着独立思考并与现实社会实践的方法读书,鲁迅先生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在当时的年代成为了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7、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18、《张三丰创太极》
19、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20、他认为读书分为三步才能得知书中三味,真正做到精读一本书
1、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2、鲁迅嚼辣椒驱寒
3、《范仲淹断齑划粥》
4、鲁迅先生18岁在洋务运动中所建立的西洋学堂接受教育的时候,读了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作的《天演论》,使得先生明悟了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并为之奋斗了一生。
5、她拼命地苦读,甚至忘记了照顾自己的身体。玛妮雅就这样苦读了两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物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数学学士学位。
6、《厉归真学画虎》
7、《唐伯虎潜心学画》
8、《华佗拜师学艺》
9、《万斯同闭门苦读》
10、《司马光警枕励志》
11、《资治通鉴》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12、《岳飞学艺》
13、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14、《朱元璋放牛读书》
15、《匡衡凿壁偷光》
16、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17、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小喜欢画画,尤其喜欢画虎,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总把老虎画成病猫,于是他决心进入深山老林,探访真的老虎,经历了千辛万苦,在猎户伯伯的帮助下,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几可乱真。从此以后,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18、我们大部分人都不能像这些名人伟人一样成功,也有可能一生都不能达到他们的高度,但是不妨碍我们在通往知识的圣堂之路上借鉴他们的读书方法;
19、《沈括上山看桃花》
20、——记第四届“陇原工匠”、玉门油田分公司老君庙采油厂高级技师刘春杰
1、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2、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3、《少年包拯学断案》
4、晚年的毛主席曾这样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米知道这部《资治通鉴》我看了多少遍了。整整有17遍,每读一遍都受益匪浅。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但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有那个时间啰。”
5、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6、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7、《王献之依缸习字》
8、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当读到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个小伙伴上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长大以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10、《红楼梦》读一遍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11、《王十朋苦学书法》
12、《玄奘苦学佛法》
13、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14、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15、《文天祥少年正气》
16、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17、盖世大文豪、狂放派诗人、骨灰级读书爱好者毛主席他老人家曾说过:“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但书不可以一天不读。”
18、毛泽东逝世前的一天,昏迷中醒来要的书是他万年最喜欢读的《容斋随笔》。
19、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是老油田稳产上产的“金钥匙”。刘春杰以他特有的勤奋钻研、勇于创新的劲头,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带领员工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完成的《提高试井工作效率》《抽油机井盘根加取器》《油田防冻放压器》《抽油机井井口密封填料加取器》等创新成果,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员工劳动强度、增强创效能力。
20、毛泽东主席一生酷爱读书,读书时终身的一大嗜好;据统计毛泽东中南海故居存放主席生前读过的图书十万余册,内容涉猎广泛,文史、哲学、军事、科学,古今中外,无所不至。
1、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2、活读。鲁迅主张读书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3、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4、《车胤囊萤照读》
5、快读节省时间,自己很有成就感。
6、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7、梁启超写过《读书法》《治国学杂话》等文章,专门论述读书方法和治学方法的问题。
8、基本等同于鲁迅先生的泛读,即拿起一本书看一看序幕,从头到尾的大略翻一遍,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了解书中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并带着这三个问题进入第二步。
9、司马光警枕励志: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10、《林则徐对联立志》
11、《皇甫谧浪子回头》
12、梁启超先生告诫思成的这句“书宜杂读,业宜专精”让人受益无穷。
13、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14、《柳公权戒骄成名》
15、这位伟人,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的读书生活。
16、《屈原洞中苦读》
17、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精读,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杂读,选择自己专业的书硬读。
18、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