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2、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
3、两文各有千秋。
4、“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5、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6、C.观赏自然风景需要一定的时间限定
7、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8、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
9、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10、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
11、《登泰山记》主要特点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描写景物很少直接写出,而是采用侧面烘托的办法;语言简洁、生动,这篇文章全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
12、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
13、泰山之巅,看到青山上驮着白雪,白雪明亮地照耀着南方的天空。
14、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
15、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16、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17、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18、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19、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20、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1、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2、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
3、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4、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5、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
6、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7、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
8、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
9、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10、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11、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12、《登泰山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全文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13、D.观赏风景时,距离越近,景色越全面
14、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15、《雨中登泰山》作者李健吾。
16、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17、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
18、赤壁赋特点是“以文为赋”,骈散结合。
19、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
20、这两句,是比喻,好像也有拟人的成分在里面。像撑伞这个词,就拟人化了。
1、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
2、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3、B.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4、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
5、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6、A.人们在鉴赏风景时,需要发挥想象力
7、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8、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
9、他们极目远眺,只见夕阳照着城郭汶水,徂徕山,悬色美奶画,而山间停留着的云雾像带子一样。雪后初霁,在阳光的照射下,泰山的岱顶变成银光闪闪的世界,南天门、玉皇顶等景点被瑞雪打扮成玉宇琼楼,青松翠柏顶风冒雪傲然屹立在山巅,硬朗挺拔、孤傲伟岸,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
10、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11、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12、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
13、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14、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
15、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
16、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
17、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18、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19、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20、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1、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
2、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4、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
5、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6、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7、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8、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9、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10、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