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卖弄: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
2、一般选择题都会有一道那成语有没有在句子中符不符合语境,有没有用错,恰不恰当之类的题目。所以你要知道那些成语的意思,你才能做那道题。
3、朗润,明朗润泽。
4、以上是中考语文必考的十大知识,希望同学们能够注重学习、理解、应用,并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5、乘客,惩罚,蝙蝠,搀扶,敞开,
6、爱戴,爱慕,安慰,安详,安置,
7、例句:为了提前完成任务,工人们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8、中考常见的繁体字励志成语有:鞠躬尽瘁、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勇往直前、追求卓越、志存高远、不畏艰难、奋发图强、砥砺前行、百尺竿头、一往无前、不屈不挠、锐意进取、努力奋斗、志在必得、不言放弃、勤奋好学、自强不息、永不言败、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百折不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等。这些成语都鼓励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努力奋斗,不言放弃,最终取得成功。
9、挖掘文章的深层信息: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挖掘文章的深层信息,例如文化、历史、人物性格等。
10、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11、造句: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你那么多作业没写,都是你长久累积的。
12、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
13、这些成语常常在中考中出现,掌握了它们的含义和用法,对于考试很有帮助。
14、同时,考察的字词还与所学科目有关,如政治中经常考察“意识形态”,历史中经常考察“社会制度”等。因此,在准备中考时,需针对自己所学的科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积累。
15、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16、宛转,是指委宛曲折,话语柔和曲折,不直接坦率;也形容声音圆润柔媚,悠扬动听
17、敞亮,颤抖,嗤笑,喘息。绰号,
18、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19、颠簸,奠定,跌倒,鼎沸,督学
20、除了这些字词外,还有很多常考的固定搭配、习惯用语和成语,比如“一针见血”,“身心健康”,“人均收入”等等。
1、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扑朔迷离,指难辨兔的雌雄。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3、常考词语有,之,而其以,课堂上一定要根据老师的讲解去积累
4、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5、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6、培养自身的思辨能力:优秀的作文需要有独特的见解和思考,而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
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8、解释:堑:壕沟,比喻困难、挫折。智:见识。受一次挫折,长一份见识。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
9、猝然,簇拥,脆弱,荡漾,堤岸,
10、在备考过程中,除了熟悉这些必考知识点,还需要多做题、多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中考语文考试。
11、第一部分语文知识数字归纳记忆
12、破折号的五种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13、两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14、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15、恻隐,擦拭,衬托,穿梭,参谒
16、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表明享情的来龙去脉。
17、出处: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18、初生牛犊不怕虎
19、拈轻怕重,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
20、基本释义: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四、环境描写方法
3、自相矛盾:指自己的说话或行为前后不一致。
4、为下文埋下伏笔。
5、杞人忧天:形容忧虑的事情不存在。
6、这些知识点是中考语文考试的基础,也是考察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7、例句:总理为了国家大事,日理万机,废寝忘食。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9、比喻是用具体常见的事物、情境或道理来比方抽象、生疏的事物、情境或道理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10、畅游,沉淀,沉浸,陈列,诚挚,
11、小说情节四部分:开头、发展、高潮、结局。
12、文字语义:需要理解一些生僻字、古词、俗语、习语的意思与用法。
13、词语辨析:对于一些常见的近义词、反义词,需要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14、⑥下定义: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15、外貌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
16、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概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
17、哼哧,岑参,鄙夷,庇护,避讳,
18、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9、造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只有敢于靠近火山的摄影家才能拍摄到火山喷薄的那一刹那的壮观景象!
20、从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判断。
1、修辞手法:比如典故、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需要理解其含义和在文中的应用。
2、心理描写: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3、二、记叙顺序
4、造句:人人都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凡事没有绝对的“长”与“短”。
5、排比是三个或更多短语或句子连用,使内容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反讽是利用反差或对照,突出事物特征,揭示事物本质。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以突出事物的某一特征。
6、例句: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
7、守株待兔:比喻坐等机会而不积极行动。
8、表达方式:不同文体、不同场合、不同受众需要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9、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10、造句:虽然你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应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11、七种主要复句类型:并列、转折、条件、递进、选择、因果、假设。
12、作文部分占据中考语文的比重较高,要想取得好成绩,必须下功夫。以下几点是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13、亡羊补牢:形容事情发生问题后想办法弥补。
14、两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15、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排比、反讽、夸张、拟人、对比、引用、设问、反问等。
16、解释:冰冻三尺,不是一天的寒冷可以凝成的。形容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是经过日积月累而逐渐形成的。
17、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18、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19、出处:《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20、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1、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
2、第二部分记叙文
3、三、人物描写方法
4、然后你直接写成语的解释应该不会考吧,反正我中考过了,没考,平常练习也没有啊。只要你大致掌握,会用懂意思就行吧。
5、难能可贵,难能:极难做到。指不容易做到的事居然能做到,非常可贵。
6、拟人是把人的特征、感情、行为等赋予事物,使事物具有人的形象特征。对比是将两个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对比。
7、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8、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9、文化常识:需要了解一些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10、掩耳盗铃:比喻明知不对还要故作不知。
11、两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12、根据往年的中考真题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易错或重要的字词经常被考到,比如“偏向”,“相处”,“富裕”等等。
13、注意语气或语调。
14、解释: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身经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15、多写多练:只有通过大量练习,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经验,才能够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
16、造句:吃一次亏,就要吃一堑长一智。
17、怎样把握说明对象的特点
18、九、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意思
19、懊悔,把柄,百幕,盼望,颁发,
20、中考必考意思是某一道题老师押着认为中考必须考这个,老师反复说这道题一定要记住,中考必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