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祝福语

乡土中国每章摘抄感悟 87句文案

时间:2024-07-17 09:00:14 祝福语

一、乡土中国每章摘抄感悟100字

1、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

2、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3、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的名称,叫氏族。

4、摘抄: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5、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6、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7、而欧洲自古以来是商业性社会,是通过商品的互换维持的,因此,最大的保证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不受侵犯,是贸易活动的前提。

8、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

9、随后费先生指出私的问题是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分的问题。因为中国与西洋关于群己、人我的界限的划法不相同,所以有引出了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也就是差序格局的问题。通过对于差序格局的详细解释以及与西洋的社会结构的对比,最终解释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存在的“私的毛病”。我认为,作者用他的论述说服了我。

10、《乡土本色》

11、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是束缚。

12、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13、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14、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

15、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不会懂的。

16、中国农村聚村而居大致由于4个原因:小农经营下屋舍与农田较近、共用水力设施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土地不断继承积累。

17、费孝通先生讲,社会学里通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即我们通常说的,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乡土社会里人们从熟悉中得到信任,而且自然存在规矩。现代社会是陌生人组成的社会,个人不知底细,由此发生法律。

18、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19、中国基层社会是“乡土性的”。“乡土性”对应着自古以来人们对土地的依附和“不流动”。从历史的角度:“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20、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是的可靠性。

二、乡土中国每章摘抄感悟50字

1、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2、孝是什么?孔子并没有抽象地加以说明,而是列举具体的行为,因人而异地答复了他的学生。最后甚至归结到“心安”两字。

3、二、稳定造就熟人社会:在我们拜访亲戚,邻居的时候,敲门。主人问:“谁啊?”经常听到这样的答案:“我。”熟人社会里,我们可以让对方用声音判断我是谁。

4、乡土中国读书笔记摘抄好句:

5、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6、语言只有在一个社群所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7、“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8、赏析:采取任何一种格局都有深层次原因,重团体的本质是重合作,费孝通认为西洋的“团体格局”源自生活相依的游牧经济不能单独的、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而安居的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食其力,只有偶然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需要伙伴的支持,换言之,乡土社会是单打独斗型的,没有复杂的社会分工和团队协作,所以造成格局差异。

9、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上把军是,个人可以信第比主自己的经验,同自第自这可以信第比主若祖若都外的经验。

10、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

11、费先生在这章中表明不管是差序格局还是团体格局都只是对社会结构的一种概括,并不是说西方社会完全没有差序格局,或者中国社会完全没有团体格局。

12、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愈趋于简单化。

13、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14、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友谊是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15、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达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16、有一种权力叫横暴权力,权力是冲突过程的持续,是统治者的工具,存在于阶级斗争中。

17、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

18、赏析:费孝通用“差序格局”来形容这现象,以自己为中心,距离自己近的用一套标准,涟漪般的一层层往外的人际圈对待态度会发生变化,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墨家的“爱无差等”会被儒家骂成无父无君。

19、事实上在现代社会,依然处处可见乡土社会这种“面对面的社群”所遗留的习惯。

20、费孝通先生的经典文章《差序格局》先从一个“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的俗语出发,论述了中国的乡土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私的毛病”。

三、乡土中国每章摘抄感悟200字

1、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

2、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3、在西方家庭的主轴或者说家庭的核心是夫妇,但是在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纵向的,是父子,是婆媳。由于这种核心的构成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夫妇之间感情一般比较淡漠,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处在同性同年龄集团中。同时这也造成了中国人不喜欢将感情流于表面的性格。

4、第一章乡土本色

5、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6、一、为了生存而追求稳定:传统社会中,中国人耕地劳作,靠地吃饭,安土重迁。所以我们抗拒流动性而追求稳定性,在我们找工作,找对象时,长辈们是不是对我们说的都有稳定性呢?

7、看到这里,《乡土中国》讨论的,使我领悟到的,就是人们很大一部分上的差异与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需求是密切相关的。只要深入的思考,就可以顺理成章知晓许多人类发展史上的小拐点是从何而来的了。这在对人类行为的预测上也有很大作用,这或许是社科的一大魅力所在。

8、从地理的角度:“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9、“不流动”是指中国农村以村落为单位彼此孤立隔绝。

10、藐视、拖泥带水、藐视、水土不服、飘忽无定、清清楚楚、微乎其微、宣泄、抽象、流弊、衣锦荣归、甘服、疏散、私心窃喜、望尘莫及

11、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总是充满争执的。或许是由于过于大声的外放音乐,或许是楼道内的阻塞物,又或者是装修时发出的巨大声响……这些每天发生的平凡小事,虽说不重要,却使我们内心烦躁。

12、这一章主要讲中国乡村的家庭组成,作者认为中国的家庭已经变成了一种家族,因为家族是单系亲属原则的,中国的家庭也是仅仅在父系方向发展。而这个家庭的可伸缩性是很强的,因为它承载了政治经济等责任,如果责任小,仅仅一对夫妇便可以负责,如果责任很大,那么兄弟叔伯都可以被包含进来。

13、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作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读后感·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因为时间过程中,自然替他们选择出一个足以依赖的传统的生活方案。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得了。

14、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15、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的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力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确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

16、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

17、文化和政治的区别就在这里: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文化的基础必须是同意,但文化对于社会的新分子是强制的,是一种教化的过程。

18、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

19、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20、第一篇文章《乡土本色》是分为四点来进行讲述的。

四、乡土中国每章摘抄和感悟

1、摘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个人对团队而言是分子对全体,在同一团体中的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其次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2、这种乡土性表现在中国的社会自古以来都不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的,而是以家庭为最小单位,同时可以扩展为整个家族,整个自然村落。因为整个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需要的是集体的协作和分配,这必然导致了最初家庭式和氏族制的产生,是一个熟人的社会。

3、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4、中国不是西方的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

5、“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6、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7、引自乡土本色

8、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网格,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9、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10、“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11、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隐讳。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12、像这样的矛盾之所以会发生,有诸多原因:在于人非生而是社会的一份子。作为伪社会性动物,人本不习惯于现代社会嘈杂拥挤的大城市。因此会对陌生人感到淡漠,会为了一己之私而破坏公共设施,是因为本性如此。这是人的先天

13、学习必须打破个人今昔

14、中国传统社会里的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牺牲家,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

15、“孝”的意义?孔子归结到心安二字。

16、游牧人是游动的,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17、《乡土中国》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8、在这些社会中,抚育作用必须是双系的,但是这双系性既然没有生物本性作保障,于是,我们在任何现有的社区中,都能看见确立双系抚育的文化手段,这就是我们普通所谓婚姻。婚姻是人为的仪式,用以结合男女为夫妇,在社会公认之下,约定以永久共处的方式来共同担负抚育子女的责任。

19、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的性质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的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20、欧洲的商业社会中贸易的协定就在于他们有共同的商业利益,是有目的性的机械的团结,因此,必然需要有法律的维护与维持,因此是法理社会;而中国自古以来是小农社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于厮,长于厮,乃至于死于厮。这样的熟人社会,和谁相处好像并不能由我们来决定,亲到父母姊妹兄弟,远到七大姑八大姨的宗族亲戚。我不能选择和他们在一起,而是我出生前他们已经存在,先我在这一个环境下了。

五、乡土中国每一章摘抄经典语录

1、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映。

2、乡土中国前三章好句摘抄:

3、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

4、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

5、“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6、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7、引自文字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