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曹植《白马篇》
2、曹学《蜀中广记上川南道彭山县》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荀子劝学》
5、《资治通鉴》
6、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7、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苏辙——《上皇帝书》
8、《孟子梁惠王上》
9、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
12、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15、《尚书大禹谟》
1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17、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18、欲审曲直,莫如引绳,欲审是非,莫如引名。
19、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20、《三国志蜀书先住传》
1、《孙子兵法军争》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私情行而公法毁。——《管子、八观》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5、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末石全为善也。
6、《孟子公孙丑》
7、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董仲舒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8、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0、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
11、《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2、多行不义必自毙。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4、《屈原离骚》
15、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16、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7、《周易乾象》
18、《论语公冶长》
19、人之受命于天也,取仁于天而仁也。
20、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董仲舒
1、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善,教。
2、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4、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
5、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
6、刘鹗《老残游记》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8、李咸用《送人》
9、《荀子荣辱》
10、孟郊《游子吟》
1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2、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3、《易经系辞上》
14、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5、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16、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17、百乱之源,皆出嫌疑。
18、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1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0、《墨子修身》
1、《管子权修》
2、正其义不计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6、圣人为天下兴利也。
7、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9、名生于真,非其真弗以为名。
1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1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12、《论语雍也》
13、诸葛亮《诫外生书》
14、名言名句对联如下
15、《孟子梁惠王下》
16、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17、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18、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19、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20、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1、《孟子告子下》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论语子罕》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5、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
6、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7、《增广贤文》
8、政令必行,宪禁必从。曲木恶直绳,重罚恶明证。——王符《潜夫论·考绩》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10、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1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12、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3、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
14、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翻译:君子不隐暪自己的短处,不知道就发问,不会的就去学习。
15、《荀子性恶》
16、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17、法不察民情而立之,则不威。《商君书·壹言》
18、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孙中山
19、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尚书、大禹谟》
20、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是指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