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祝福语

老子道德经名句解析 38句优选

时间:2024-07-28 09:59:23 祝福语

1、大意: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以柔克刚的道理我们不难理解,但是当我们真正去做的时候却很难。

2、大意:真正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当我们也能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话,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3、大意:让我们合起来才能抱住的大树,也是生长于细小的萌芽。而九层的高台,也是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也是从我们脚下的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所以,不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好高骛远。

4、大意:人说的话多,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将话留在心里。其实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本来他是一番好意,可是最后往往都会落到抱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话太多,说不到重点或者解释的太多,结果反而造成相反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沉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5、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德经·第六十章》

6、如果能把自己当做一株花,一棵草,或一块千古不化的顽石,怀着这样的心态去看这部书,或许会有很不一样的收获呢。

7、大意: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如果我们很轻易的像别人许下诺言,那么我们能够兑现的诺言肯定很少。而如果我们将事情看得太容易的话,那么没有准备之下的我们肯定会受到很多挫折。

8、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棁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9、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0、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2、第一次接触《道德经》,是七八年前。当时是被动收听的,耳音灌多了,就想自己看看。这一看不要紧,看完惊为天书。而且读它像吃甘蔗一样,越嚼越有味。

13、《道德经》像一道门,一道“回家”的门。一旦打开这道门,世界在你眼中很可能就成了一张X光片,你看许多事情都会豁然开朗。有人说《道德经》太玄虚,看不懂。那是因为:他们是站在人类的视角去读这部书的。出发点就错了,再走多远的路,也很难找到回家的门。老子说“圣人无常心”、“圣人皆孩之”,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让我们恢复清净心,别把人类自身看得那么大、那么重要。

14、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德经·第四十三章》

15、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16、《道德经》里,也谈到了生死观。老子认为,死亡和活着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有生就有死。它们同样真实。如果一个人能够超越个体视角,那么死亡就失去了威力,变成生命中的某一刹那。要想成为不朽,个体就不能从狭隘的视角来看待生命。

17、含「德」之厚,比於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8、大意: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到快结束的时候,反而没有刚刚开始的时候慎重,结果导致事情的失败。

19、大意:我们能了解、认识别人,这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这样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是真正的强者。其实,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比如早上起床的时候,我们多少次被困意给打到。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21、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

22、道家的生活观也很有意思,里面的内容包罗万象。

23、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道经·第二十二章》

24、中国哲学的黄金期是春秋战国时代。与此同时,以古希腊为首的西方哲学也已登峰造极。后人把这一时期叫:轴心时代。

25、《道德经》不贬低感官欲望,但它认为,人不能只追求感官享受,而要保有一颗如婴儿般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梅勒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欲望表示满足的匮乏,满足意味着欲望的匮乏。这句话本身,就运用了老子的“祸兮福兮”的思想。

26、《道德经》王弼本全文:

27、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8、大意:善良的人不自我辩解,自我辩解的人不善良。可能大家不是太理解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行不言之教,为善之人不讲己是善,而到处炫耀唯恐大家不知道这是善的,这样反而就不善了。

29、中国人读《道德经》并不稀奇,难得的是外国人也读《道德经》。来看在一个德国人眼中,《道德经》是怎样的。

30、大意:不自我称赞,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如果不将别人当成敌人,与他相争的话,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争了。

3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道经·第八章》

32、大意: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其实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可是为什么还做不好呢?其实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去煎烹小鱼。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运用这些道理,并不是听过之后我们就懂了,而是践行,也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的懂得这个道理。

33、《道德经》又名《老子》,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人李聃的思想精华。《道德经》分上下两篇,总共81章,是道家哲学思想的典籍,也被誉为万经之王。先不说历代大家怎么推崇它,单说一个事,在北京南馆公园里的健身步道上,有一段路是鹅卵石铺的,上面刻意拼成了“道法自然”四个字。而“道法自然”就出自《道德经》。

34、《道德经》里,主张过低欲望的生活。在这一点上,老子和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观点有些像,但没有后者决绝。老子认为,打造和谐社会不能空喊口号,而是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地进行自我管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管理者先做出表率,底下的人们才会跟着学,也才能形成“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这一条也适用于现代商业社会。最高明的管理艺术,就是不去管理,这样人们的头脑才不会被禁锢,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5、这得老子本人亲自回答

36、梅勒将《道德经》与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做了对比。他发现,这二者对永恒的看法是有区别的。老子认为“此刻”尽管是短暂的,但它是真实存在的;而圣奥古斯丁则认为“此刻”转瞬即逝,不可能成为永恒。这意味着,老子主张时间的持久和变化,而圣奥古斯丁则强调时间的不纯粹性。

37、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38、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